欢迎来到朝阳市财经学校官方网站!0421-2979000

教学科研

相关资讯

/
/
/
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

2021-10-17

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

原创: 匡瑛   井文

一、三大误区: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误读

关于“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普遍认同的解释,在丰富的解读之中,存在着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偏离的情况,基于此,亟须理性审视“工匠精神”内涵和外延,纠正“工匠精神”认识误区。

(一)误区一: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

就已有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的文章来看,不少文章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和状态。这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作风确实是工匠精神所强调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自动化程度升级、追求大批量生产的今天,传统的“慢工出细活”的做法已无法满足市场对效率的追求,“慢”有时也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阻碍。在追求效率的时代背景下,“慢工”已不合时宜,创新生产模式、改进生产技术、依托机器生产亦能达到理想的品质。因此,工匠精神并不完全体现于慢条斯理、不急于求成的状态,而是表现在职业人创新、精益、专注的工作态度。

(二)误区二:工匠精神=机械地重复

普遍存在的劳动异化现象使得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类机械性重复劳动的工作者,而“工匠精神”则是一种埋头苦干、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这无疑是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误读。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曾将工匠活动(craftsmanship)描述为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去好好工作的欲望”。正如电力建设行业一线工人刘加军,其历经35年的磨炼和坚持,从最初的铆焊工最后成为技艺精湛的铆焊专家,在这35年里,刘加军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铆焊技术,提升技术精度,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精益求精地打造精致产品。刘加军是工匠精神名副其实的践行者,其所展现的工匠精神是在无数次重复动作基础之上的专注、严谨、踏实、革新。因此,工匠精神并不表现为机械地重复,而是有灵魂地重复,这种重复是沉淀和积累的过程,孕育着对创新生产和极致技艺的追求。

(三)误区三:工匠精神=工匠的精神

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存在一种狭义的解读,那就是认为“工匠精神”即工匠们的精神,是工匠这个群体特有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最初是从手工劳动者那里生发出的概念,用于表现古代匠人对本职工作的无限忠诚和对自身手艺的极致打磨,东汉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匠,木工也”。而如今,“匠”字的内涵范畴发生演变,不单单局限于本义的“手艺人”,凡是崇尚劳动、踏实工作、追求卓越的人皆可称为“工匠”,都能逐步积淀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并不只是工匠这类群体的特有精神,而是各行各业劳动者都应具备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一种职业态度和行为取向,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

二、现代性阐释: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

事实上,“工匠精神”并非一个新兴词汇,追溯至古代,工匠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技术前提。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在注重品质的今天,工匠精神的价值再度被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意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时代印记,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生成的概念。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包括专注坚守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勇于创新的卓越精神、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

(一)专注坚守的职业精神

“守”是基础。所谓“守”,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专心注意,二是强调持之以恒。它是工匠精神的根基。据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00年历史的企业占全世界百年以上历史企业的80%,是全球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截至2017年,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有21666家,而在2018年又有4850家满150岁生日,未来几年将又会有7500多家满150岁生日。  

相较之下,在中国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只有5家。而且,据统计显示,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7~8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在中国的企业中,平均每天有1.2万家倒闭,每1分钟有近10家企业关门。究其原因,中日长寿企业存在的秘诀无不在于其特有的以专注本业为基础的工匠精神。而在当今社会,我国多数现代企业存在心态浮躁的弊病,到了一定规模就急着上市,四处出击、多方投资,遇到困难时又想着转向其他溢价更高的行业,这种非理性行为最终造成企业经营不善、寿命短暂的局面。由此可见,坚持初心、专注坚守的工匠精神在当今是非常难得且必要的,“守”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之道。   

(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求”是目标。所谓“求”,主要包含两个成分:一是苛求,即追求极致;二是渴求,即向往美好。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旨在将手头的每一件事做得完美。当前呈现的中国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本国消费群体的现象展现出“中国制造”的弱势。

据日本观光厅公布,2015年,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金额达14174亿日元,即822亿人民币,世界各地区游客在日本消费的总金额前五中,中国大陆游客消费总金额比台湾、韩国、香港、美国游客在日消费的总额还多1518亿日元,即88亿人民币,但同年,中国实体消费市场却很低迷。中国游客认为日本产品的种类更多、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由此可见,人们以往对规模的追求已经悄然蜕变为今日对品质的向往,而中国自己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显然远远未能满足这种期待和向往,我国缺乏技术精湛的工匠,缺乏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重塑以“求”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才能使中国从制造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三)勇于创新的卓越精神

“创”是途径。所谓“创”,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事物。一直以来,创新在科学研究、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国家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社会普遍重视的议题。在当今社会,创新的价值意义依旧凸显,并成为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据商务部数据调查显示,在当前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蓬勃发展的只有10%,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经营危机,总体来看,这些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而部分蓬勃发展的“老字号”皆通过创新发展走上新平台。如通过开发增值新产品的300多年老字号“王致和”,在面临新中国成立后市场变化的冲击时,王致和一改以往主打腐乳的做法,在推出更多品味的调味品以外,还推出了料酒、调料、香油、豆沙等近百种产品,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且,王致和还通过玩转新营销的方式大搞品牌宣传,运用媒体、网络、联谊、公关等多种形式提升自我关注度。此外,在智能化时代来临的今天,社会经济转型引起了对从业人员需求的转变,从以往对确定性、娴熟化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重视转向对反思、通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关注,人性价值被重新审视。 (四)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

“合”是方式。所谓“合”,主要表达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表达的是有序协同,另一方面表达的是精诚合作。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大机器生产成为主流方式,企业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得到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活动领域与合作方式,这种工作组织形式的转变使“合”成为工匠精神时代意涵的新兴增长点。国际上,芯片流通以美、日、欧企业产品为主,我国在半导体芯片进口方面的花费已接近原油的两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进展。据芯片制造领域专家介绍,一颗芯片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一条生产线大约涉及50多个行业、2000~5000道工序,提纯、切割晶元、加工晶元、光刻、薄膜、刻蚀、清洗、注入、互联、打线、密封……这近5000道的工序,绝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完成的,而是整条芯片制造链上的人员协同合作完成的。因此,新工业革命时代呼唤追求“合”的工匠精神,有序协同、精诚合作的新型工匠群体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

  三、实践路径:工匠精神的创新培育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重新提及,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和崛起。打造技能强国,建设专注坚守、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协同合作的劳动者大军,创新培育工匠精神是当代重要课题。

  (一)借力现代学徒制,凸显工匠精神

作为创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模式,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产教融合为手段,将学校场域和企业工作场域有机结合起来,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基本土壤。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中进行培育更具成效。具体可通过两条路径, 一是工作过程中的显性培育,企业管理者和带教师傅可通过言语传达的方式告知学徒应知晓的企业文化、应遵守的岗位规范和行为准则等,通过制度文化来规制学徒的行为活动,使学徒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反复多次地受教、经历、感受,逐渐具备基本的职业操守。此外,对于学徒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可以借助对学徒工作场所学习的考核和评价,通过观察学徒的工匠行为习得程度来考察其实际学习效果,基于此,也有助于学徒有意识地对标考核评价标准来贯彻工匠行为。  二是工作情境中的隐性传递,企业应挑选知识扎实、技艺娴熟、品行优良的优秀职员作为学徒的带教师傅,师徒在朝夕相处过程中容易产生感情效应,师傅自身所展现的对技术的刻苦钻研、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责任的勇于担当、对困难的发奋攻克等精神品质易被学徒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向师傅看齐。

  (二)依托专门课程及大纲,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因其特有的时代价值而被整个社会推崇和弘扬,学校方面开设工匠精神的教育课,系统教授职校生工匠精神的有关知识很有必要,有助于从认知层面加固职校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重视,使学生感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如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已将工匠精神教育课作为德育必修课程,并纳入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旨在指导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的教学工作,明确本门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以及课时分配,以加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国家层面应进一步编制“工匠精神”课程大纲,其他类型的职业院校也应开设专门的工匠精神教育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植入专业教育,渗透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以“职业”冠名,专业教育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实训课、实习等占用了大量课时,且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因此,专业教育是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阵地。负责专业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对职校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融入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比如在专业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在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内容扩展等过程中渗透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引入相关职业劳模经典案例,剖析工匠精神的内容和时代意义,使学生知晓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应将实习实训教学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在学生实际体验过程中提标准、严要求,规范学生操作细节,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职业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行动中真切体会特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做事原则和工作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

  (四)融入文化建设,熏染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在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助于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氛围,有助于给职校生强烈的精神文化感受和震撼。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有关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可通过学校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统称)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元素、“大国工匠”事迹、身边能工巧匠进校园等;二是举办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可通过与弘扬工匠精神有关的知识讲座、话剧演出、影像视频、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合唱比赛、黑板报比赛等;三是开展感悟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社会实践,可通过对民间优秀劳动人民代表和精美技艺的社会调查以及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服务等;四是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学生真切感受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规程,明晰企业严格的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

 (五)提升教师素养,助力工匠精神培育

教师是职校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以及示范者,提升教师素养,打造具备工匠精神及能够落实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助力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主动承担起教师培养培训任务,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师资培训、专题讲座、同行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深化自身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自身对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应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在本职工作中尽职尽责、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与学生日常相处过程中影响和感化他们,同时,教师还要时刻秉承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优秀品质和精神传达给学生,寓教于学。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17期。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朝阳市财经学校

联系电话:
0421-2979000/2979342

朝阳市财经学校

学校地址: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255号

公众号二维码

朝阳市财经学校

公众号二维码

快手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数字化校园

版权所有 © 朝阳市财经学校        辽ICP备19017255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 

版权所有 © 朝阳市财经学校

辽ICP备19017255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锦州